稻飛虱雌蟲每只產卵150---300粒不等,有的可產500-800粒,短翅成蟲多的產卵上千粒,所以短翅型成蟲的大量出現(xiàn)預示飛虱將大暴發(fā)。卵多產在葉鞘、葉片中肋部位,那么稻飛虱的形態(tài)特征有哪些呢?跟著佰佰安全網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稻飛虱是危害水稻的主要害蟲,水稻飛虱屬刺吸式害蟲,具有遷飛性、隱避性、爆發(fā)性和毀滅性等特點,近年來一直呈高發(fā)態(tài)勢,是水稻防控的重點害蟲,要充分利用農業(yè)增產措施和自然因子的控害作用,創(chuàng)造不利于害蟲而有利于天敵繁殖和水稻增產的生態(tài)條件,在此基礎上需要根據具體蟲情,合理使用高效、低毒農藥進行防治,那么如何防治農作物蟲害呢?物理機械防治蟲害方法有多種,包括光學、電學、聲學、力學、放射物理等各方面,不過農村普通的種植戶,最適宜常采用的還是下面幾種:器械捕殺,例如粘蟲網、粘蟲板等;誘殺,例如燈光、性誘劑等;阻隔,設置適當的障礙物,防治有害生物為害或蔓延;適時正確施藥可以減少噴藥次數,降低化學農藥的使用率,提高病蟲害防治的效率,并且還可以減少對天敵和有益微生物的傷害,維持生態(tài)平衡,下面來了解一下稻飛虱的形態(tài)特征有哪些吧?
成蟲 有長翅型和短翅型兩種。長翅型成蟲體長4~5毫米,灰黃色,頭頂較狹,突出在復眼前方,顏面部有3條凸起縱脊,脊色淡,溝色深,黑白分明,胸背小盾板中央長有一五角形的白色或藍白色斑,雌蟲的兩側為暗褐色或灰褐色,而雄蟲則為黑色,并在前端相連,翅半透明,兩翅會合線中央有一黑斑;短翅型雌蟲體長約4毫米,灰黃色至淡黃色、翅短,僅及腹部的—半。卵 尖辣椒形,細瘦,微彎曲,長約0.8毫米,初產時乳白色,后變淡黃色,并出現(xiàn)2個紅色眼點。卵產于葉鞘叫中肋等處組織中,卵粒單行排列成塊,卵帽不外露。若蟲近梭形長約2.7毫米,初孵時乳白色,有灰斑,后呈淡黃色,體背有灰褐色或灰青色斑紋。褐飛虱生長發(fā)育的適宜溫度為20~30℃,最適溫度為26~28℃,相對濕度80%以上。在長江中、下游稻區(qū),凡盛夏不熱、晚秋不涼、夏秋多雨的年份,易釀成大發(fā)生。高肥密植稻田的小氣候有利其生存。褐飛虱耐寒性弱,卵在0℃下經7天即不能孵化,長翅型成蟲經4天即死亡。耐饑力也差,老齡若蟲經3~5天、成蟲經3~6天即餓死。食料條件適宜程度,對褐飛虱發(fā)育速度、繁殖力和翅型變化都有影響。在單、雙季稻混栽或雙、三季稻混栽條件下,易提供孕穗至揚花期適宜的營養(yǎng)條件,促使大量繁殖。中、遲熟、寬葉、矮稈品種的性狀易構成有利褐飛虱繁殖的生境。不同水稻品種對褐飛虱為害有不同的反應,感蟲品種植株中游離氨基酸、α-天門冬酰胺和α-谷氨酸的含量較高, 可刺激稻飛虱取食并使之獲得豐富的營養(yǎng),導致迅速繁殖。抗性品種植株中,上述氨基酸含量較低,而α-氨基丁酸和草酸含量卻較高,對褐飛虱生存和繁殖不利。在同一地區(qū)多年種植同一抗性品種,褐飛虱對該品種產生能適應的“生物型”,從而使該品種喪失抗性。在亞洲已發(fā)現(xiàn)褐飛虱有5種生物型。水稻田間管理措施也與褐飛虱的發(fā)生有關。凡偏施氮肥和長期浸水的稻田,較易暴發(fā)。
褐飛虱的天敵已知150種以上,卵期主要有纓小蜂、褐腰赤眼蜂和黑肩綠盲蝽等,若蟲和成蟲期的捕食性天敵有草間小黑蛛、擬水狼蛛、擬環(huán)紋狼蛛、黑肩綠盲蝽、寬黽蝽、步行蟲、隱翅蟲和瓢蟲等;寄生性天敵有稻飛螫蜂、線蟲、稻虱蟲生菌和白僵菌等。
白背飛虱對溫度適應幅度較褐飛虱寬,能在15~30℃下正常生存。要求相對濕度80~90%。初夏多雨、盛夏長期干旱,易引起大發(fā)生。在華中稻區(qū),遲熟早稻常易受害?;绎w虱為溫帶地區(qū)的害蟲,適溫為25℃左右,耐低溫能力較強,而夏季高溫則對其發(fā)育不利,華北地區(qū)7~8月降雨少的年份有利于大發(fā)生。天敵類群與褐飛虱相似。
以上是佰佰安全網小編介紹的稻飛虱的形態(tài)特征有哪些的內容,如果大家還想了解更多關于稻飛虱的內容,那就繼續(xù)關注本網生物災害安全小知識庫中的內容吧。
責任編輯:張小付
2022.09.30 17:23:21
2022.09.30 17:21:48
2022.09.30 17:21:04
2022.09.30 17:19:02
2022.08.18 21:14:06
2022.08.18 21:12:54
02/28兒童面霜很重要,掌握正確使用方法效果好
07/17性愛時調情的方法有哪些?
01/22經常自慰手淫有哪些危害?
07/16在網絡上發(fā)表過激言論有什么危害?
08/31學生偷盜應如何處理?哪種教育比較妥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