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的禁忌有下面這些;
宗教禁忌。傣族村寨立有寨心(高約三、四尺的木臺子,中間裝土)。此乃村寨的心臟或生命。故忌在其上坐、腳踏或掛馬。德宏州傣族祭寨時,忌外人進寨,寨人外出,須等祭寨完畢方可出入。進佛寺者須先在門外脫鞋,方可入內(nèi)。忌隨便敲打佛寺里的鼓;忌摸神像及做賧用的戈矛等。忌摸小和尚的頭頂;走路時忌踩佛爺、和尚的影子。佛爺、和尚忌與一般人住在一起或住樓下。忌外人進入寨神廟。
婚姻禁忌:從進洼(關門節(jié))到出洼(開門節(jié))(傣歷九月十五以后的3個月)期間不許談情說愛,不許結婚,否則,被視為如同牛馬不懂季節(jié),死后會變成狗。如今,有青年男女因愛情深厚或婚前有孕而突破禁忌習俗成婚者,亦仍須婚后以酒肉祭寨,請全寨人吃一頓飯。否則會被認為觸犯寨鬼,寨內(nèi)將有疾病或其他災害。
傣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聚居生活在熱帶,亞熱帶氣候的肥美、富饒的壩子--西雙版納,德宏兩州、景頗族自治州和耿馬、孟連等地。
傣族先民為古百越中一支,"傣"意為酷愛自由,和平的人。傣族的民族特色鮮明,突出,人民普遍愛好歌舞,舞蹈形象生動,感情細膩,動作多為動物形態(tài)的模擬和美化。極為流行的有"孔雀舞"、"象腳鼓舞",特別是"孔雀舞"登上了大雅之堂,它那優(yōu)美的舞姿、細膩的情感,把孔雀這種美麗的動物模擬得惟妙惟肖,井加以擬人的美化,把人帶進了詩一般的境界,使大都市的觀眾為之而傾倒。
傣族信奉南傳上座部佛教。男孩子八、九歲開始都要離家到寺廟當幾年和尚。寺廟內(nèi)要求小和尚嚴格遵守“五戒”、“十戒”,以此作為信徒一切言行的準則?!拔褰洹钡膬?nèi)容是:不殺生、不偷盜、不奸淫婦女、不喝酒、不抽煙。當小和尚時期,八、九歲至十幾歲,是一個人禮儀行為養(yǎng)成的重要階段,佛教的教義教規(guī)對他一生的道德禮儀的養(yǎng)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傣族村寨立有寨心(高約三、四尺的木臺子,中間裝土)。此乃村寨的心臟或生命。故忌在其上坐、腳踏或掛馬。德宏州傣族祭寨時,忌外人進寨,寨人外出,須等祭寨完畢方可出入。進佛寺者須先在門外脫鞋,方可入內(nèi)。忌隨便敲打佛寺里的鼓;忌摸神像及做賧用的戈矛等。忌摸小和尚的頭頂;走路時忌踩佛爺、和尚的影子。佛爺、和尚忌與一般人住在一起或住樓下。忌外人進入寨神廟。
傣族信奉佛教。在傣族地區(qū),隨處可見一座座建筑精巧,造型別致。按照傣族習俗,男男孩子到了七八歲時都要被送到佛寺里去過一段和尚生活,入寺后由佛爺舉行入寺儀式,剃去頭發(fā),身披黃袈裟,在寺里生活三五年,在這其間不能回家,一切都要自食其力。還俗后可以娶妻生子、參軍、上學等。在送孩子到寺廟里和時候,孩子們通常騎在兄長的肩上,家里的親戚則攜帶他們的生活用品及被褥等相送。入寺后由佛爺舉行入寺儀式,剃去頭發(fā),身披黃袈裟,在寺里生活三五年,在這其間不能回家,一切都要自食其力。還俗后可以娶妻生子、參軍、上學等。
傣族大多有日食兩餐的習慣,以大米和糯米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雙版納的傣族則主食糯米。通常是現(xiàn)舂現(xiàn)吃,民間認為:粳米和糯米只有現(xiàn)吃現(xiàn)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澤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習慣用手捏飯吃。
傣族是一個居住在海拔較低,地域平垣開闊之地(俗稱“壩子”)的民族。居住在壩子上的傣族,因氣候、氣溫等多種自然因素的影響,其飲食文化最顯著的特點是喜酸,故有“酸擺夷”之稱。在傣族聞名遐邇的菜譜中,其名菜幾乎都離不開酸。作為調(diào)料的“酸”既有植物性的,如竹筍、酸橙;也有動物性的,如酸螞蟻;還有經(jīng)化學反應制成的,如醋(自釀)。
傣族飲食嗜酸,一方面與其生活地域有關,傣族居住地都較燥熱,酸性食品不僅能消食,而且能刺激食欲,預防中暑。傣族嗜食酸,這是在與自然作斗爭的過程中克服氣溫高等自然因素而逐漸形成且保留的,是一個在勞動過程中形成的最樸素、最直接、最有效的一個習俗,也是傣族飲食文化中最顯眼的亮點和最能體現(xiàn)民族特點的一種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