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堿土和堿化土壤的形成,大部分與土壤中碳酸鹽的累計有關(guān),因而堿化度普遍較高,嚴重的鹽堿土壤地區(qū)植物幾乎不能生存。那該如何改造鹽堿地呢?
鹽堿地,顧名思義,就是土地含鹽量較高,不適合種植常見的農(nóng)作物或決大部份植物,鹽堿地的形成與土壤中的碳酸鹽含量過高有關(guān),到目前,我國尚有近10000萬畝的土地為鹽堿地。那該如何改造鹽堿地呢?
一、深耕,將要治理的地塊進行深耕,深度大約三十至四十公分,要求土壤細碎,無明顯大塊土壤,最好采取縱橫多次耕種,當然如果能滿足深度和細碎的兩個要求,可根據(jù)地形的實際情況進行操作,目的是能讓鹽份充分暴露在空氣中,便于后期治理。
二、泡田,將地塊周圍用泥土砌起,高約30-50厘米,以不漏水為準,并在田地周圍挖排水渠,原則上,排水與進水要分開,且排出的水遠離進水水源,工作完成后,向地塊蓄水,浸泡,浸溝時間大約二天,排出后在蓄水,如此三次后將地塊晾干,查看是否還有大量鹽份結(jié)晶,如果沒有可進行下一步操作,如果有,繼續(xù)浸泡。
三、客土,泡田完畢后,可以選擇客土移培的方法,即,尋找優(yōu)良的土壤來對鹽堿地塊進行改良,把優(yōu)良的土壤鋪到鹽堿地中,厚度大約在二十厘米即可,目的是稀釋原土壤中的碳酸鹽成份。
四、栽種耐鹽植物,當土地的鹽堿成份經(jīng)過泡田后,鹽堿成份明顯下降,可以選擇裁種耐鹽植物進行土壤改良,常見的耐鹽植物有垂柳、毛苕子、白臘、月季、枸杞等等很多種類。這類植我在種植時,可以輔以農(nóng)家肥或者其它可以改善鹽堿地性質(zhì)的肥料。
五、秸稈還田,鹽堿地治理一階段后,可以選擇作物與植物套種,農(nóng)作物的選擇盡量以抗旱作物為主,如馬鈴薯、花生、玉米等植物,秋收后,可以選擇將農(nóng)作物粉碎后還田,這種方法可有效改良土壤。
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了關(guān)于鹽堿地的一些相關(guān)內(nèi)容供大家參考,如果您還想了解如何避免土壤鹽漬化以及其他的更多的土壤污染安全小知識,還請關(guān)注我們的佰佰安全網(wǎng)。希望以上內(nèi)容能對您有所幫助
責任編輯:孫殿偉
2021.11.09 18:03:41
2021.11.09 18:02:27
2021.11.09 18:01:22
2021.11.09 17:59:59
2021.11.09 17:59:01
2020.12.30 17:3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