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因瑣事與母親發(fā)生口角后,曾從三樓縱身一躍,腳踝粉碎性骨折,自殺未遂。
“媽媽,當你看到這些字的時候,我已經(jīng)不在了。我知道,我這樣做真的很自私,你養(yǎng)育了我這么多年,到頭來一場空……你每天起早貪黑地工作,只要是我想要的,只要是對我成長無害的,不管有多貴,你都會買下,從不心疼錢……”
這是杭州一名15歲的初二學生楠楠(化名)寫給媽媽的遺書。去年2月,他因瑣事與母親發(fā)生口角后,曾從三樓縱身一躍,腳踝粉碎性骨折,自殺未遂。
今年3月初,在家人“哄騙”下,楠楠來到樹蘭(杭州)醫(yī)院精神衛(wèi)生科就診,住院治療;3月14日,他向護士要了筆和紙;當天夜里在康復治療室,這封遺書意外被發(fā)現(xiàn)。
媽媽! 你那句“給我去死”真的刻骨銘心
楠楠是個聰明、上進、聽話的孩子,在媽媽的嚴格要求下,成績從年級400名逐漸升到了200名,最好一次到了年級50名,班級前三名。
但所有的努力與成績都沒有換來媽媽的肯定,媽媽覺得不夠。出生在農(nóng)村,兒子考上好大學才能出人頭地,成績必須在年級前10名。媽媽想以此逼他更努力,更優(yōu)秀。這一切,難道不是為了他好?
“我每次考了好成績,媽媽都不滿意,更不會給我任何獎勵?!遍f,媽媽只會說一句話,就是“我為你付出那么多,你下次應該考得更好”。
以至于兩年前,這個已處于青春期的男孩開始出現(xiàn)明顯的厭學情緒——不愿意讀書,不愿與人交流,喜歡躲著同學,并將手機游戲當成自己逃避現(xiàn)實的工具。
楠楠坦言,自己在小學五、六年級時就有了“想不開”的念頭,只是一直沒有勇氣孤身離開這個世界。直到去年寒假,媽媽的一句“你好給我去死了”令他刻骨銘心,遺書中這樣寫道:
受抑郁癥影響,楠楠沒能承受住這樣的打擊,他擇了跳樓。好在過程中出于自救本能,無意識地抓住了晾衣架,腳先著地,最終只是傷到了腳。
受傷后的楠楠后悔自責中,被送去了醫(yī)院,然而母親的話卻令他陷入更深的絕望:
“我永遠忘不了(那天)在面包車上,你邊哭邊說,辛辛苦苦的錢就這樣沒了。我當時真的很難受,甚至有種想跳車的沖動,這樣我就會被其他車撞死,或者被碾死,但是看到旁邊爺爺?shù)哪?,我真的有些下不去這個手?!?
一個想自殺的孩子
今年1月,因休學時期已結束,學校教導主任上門勸告楠楠復學,卻被辱罵出門,楠楠還說“想讓我上學,我就從樓上跳下去!”
情況愈演愈糟,2月3日,他無故將母親打了一頓,并繼續(xù)在家玩游戲,不許人打擾,否則就摔東西、發(fā)脾氣,不愿出門讀書,覺得自己走路跛腳丟人,也堅決不接受手術取出鋼板,稱除非自己死了……
“第一次見到他的時候,這孩子頭發(fā)很長,看出來很久沒打理,我們根據(jù)口述的病史,一開始懷疑是精神分裂,進一步確診為抑郁癥,而且是重度的?!睒涮m(杭州)醫(yī)院精神衛(wèi)生科李旭娟副主任醫(yī)師發(fā)現(xiàn),楠楠的抑郁癥和一般抑郁癥不一樣,主要的應激源來自他的家庭,爸爸話很少,媽媽非常強勢,控制欲比較強,生活中媽媽對他的要求只有一個,就是“學習好”,長期的壓抑導致他完全沒有感覺到家庭的溫暖和生活的快樂。
當前,楠楠正在接受治療,這或許可以在短時間內(nèi)幫助他打消自殺的念頭。
去年一年,樹蘭(杭州)醫(yī)院精神衛(wèi)生科就接診了10多例以“厭學”為臨床表現(xiàn)的青少年患者。在日常生活、學習中,家長若發(fā)現(xiàn)“端倪”,最好及時將孩子帶到專業(yè)醫(yī)師處咨詢。
媽媽:世界上如果有后悔藥……
著名心理咨詢師武志紅表示:
“真正的寵”跟“溺愛”,是不同的兩個概念。
當生命力被看到的時候,它就是好的生命力,是熱情,創(chuàng)造力,愛。
當生命力沒有被看到的時候,它就是黑色的生命力,是恨,攻擊,憤怒,破壞。
如果孩子本來的生命力沒有被看到,無論你認為自己做了多少,那都不能叫愛。
武志紅說,每個最終出現(xiàn)心理問題的孩子,他們感受到的并不是父母的“愛太多”,而是清一色地感受到“愛太少”。
而父母們的第一反應卻是困惑乃至憤怒:我都那么愛你了,你還覺得不夠?
那么我們就應該反思:我們是不是……愛錯了?
李旭娟副主任醫(yī)師講了一個原則,叫“蹲下來”,充分尊重孩子,在換位思考的基礎上進行溝通,而非居高臨下地“教育”。
其次就是要對孩子的努力和進步及時地肯定。所有的孩子都有一顆向上并脆弱的心,一次又一次的打擊只會讓孩子的自尊心受挫,慢慢變成“空心人”,甚至感覺生命沒有意義。
佰佰安全網(wǎng)提醒:突如其來的厭學情緒,往往是發(fā)現(xiàn)孩子心理問題的突破口,特別是初中二年級、高中二年級,正是孩子情緒波動,壓力最大的時候,要多多注意。
責任編輯:慕丹萍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