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強勢的父母孩子性格變化
父母的教育方式?jīng)Q定了孩子的性格,其中強勢的父母就容易養(yǎng)出膽小、懦弱的孩子。這類父母跟佛系的父母是鮮明的對比,什么事情都會很重視,不能有一絲的差池。
甚至很多父母會把自己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喜歡把孩子控制在自己的手心里,什么都去干涉,就好像掉進(jìn)了一個條條框框里,孩子變得很受拘束。
2、 父母屬于“討好型”
生活中有一些父母屬于“討好型”,真的是會察言觀色,也會見風(fēng)使舵。這些被孩子看到眼里,也會變得和父母一樣,嘴很說,可是心里卻很累也很卑微。
3、 總是喜歡攀比的家長
在很多家長的口中都經(jīng)常會聽到“別人家孩子”,家長的心中最羨慕的也是“別人家孩子”。這種情況使孩子備受壓力,其實也是一種攀比行為。
1、 不懂得拒絕他人
有些孩子不懂得拒絕他人,別人說什么就是什么,還會一味地迎合別人。特別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害怕因為自己的拒絕被他人厭惡。
所以會把自己的拒絕和意見埋在心里,而且對于自己的拒絕行為會有一種負(fù)罪感。壓力也會變得很大,變得不開心。
2、 沒有主見
一般沒有主見的孩子,就容易是“討好型人格”。這類孩子,他們不敢表達(dá)自己的想法,只知道聽別人的。
也不管別人說的是對還是錯,總之就是一個字,別人說得都對。關(guān)于自己說得對不對,從來不關(guān)心,也不在乎。這種沒主見的行為,只知道附和他人的行為是“討好型人格”最突出的表現(xiàn)。
3、 沒有原則和底線
一個明顯的特征就是沒有原則,在交往中,誰都可以命令自己。對誰都毫無脾氣,哪怕別人在對自己的利益造成傷害,也會全然接受。不是在討好他人,就是在討好他人的路上。他們在外人看來會覺得很軟弱,害怕起沖突。
1、 鼓勵引導(dǎo)建立自信
教育孩子離不開鼓勵,做一個會鼓勵和表揚的父母,才能讓孩子變得自信。建立了自信,孩子就會在集體中變得不一樣。也可以勇敢地表現(xiàn)自己。平時的時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做一些家務(wù),完成自己可以完成的事情,對改變“討好型性格”非常有幫助。而且自信的孩子也能從認(rèn)知上提升,會發(fā)現(xiàn)自己還是很不錯的。
2、 父母性格陽光積極
父母會深深地影響孩子,人們常說希望孩子什么樣,父母就要變成什么樣。性格積極陽光的孩子,是需要一個性格陽光積極的父母來指引的。如果父母做不到,或者人格上有缺陷,孩子是不可能變得很好的。
3、 多使用正面管教
很多家長通常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喜歡強調(diào)缺點,而忽略優(yōu)點。這是錯誤的,要使用正面管教的方式來教育孩子。
1、 改變自己的心態(tài)。
不是因為孩子做了什么我才愛他,而是因為他(她)就是他(她),是我的孩子,所以我愛他。
從有條件的愛轉(zhuǎn)變成無條件的愛。
不要經(jīng)常把如果你不做這件事媽媽就不愛你了掛在嘴邊,孩子只會認(rèn)為如果他不去做那他就喪失了媽媽的愛,那他以后的人際交往中,很難拒絕別人的請求,包括不合理的請求。
2、 多表揚孩子,少打壓孩子。
經(jīng)常處于打壓下的孩子缺少安全感,會表現(xiàn)出膽小、怕事、不敢承擔(dān)責(zé)任。
我好友就是一直在家庭打壓式教育中長大,考試進(jìn)步了只有一句淡淡的還要努力,比賽得獎了只有一句不要驕傲,找到好的工作了也就一句運氣不錯。
家長是擔(dān)心表揚會讓孩子驕傲浮躁,可是卻沒想過對孩子而言,這樣不是謙虛,而是一次又一次打擊他的信心,讓他對自己產(chǎn)生懷疑,覺得自己做得永遠(yuǎn)都不夠好,從而自卑懦弱。
討好型人格是指一味地討好他人而忽視自己感受的人格,是一種潛在的不健康行為模式,而非人格障礙。
1、 抬高別人,貶低自己
沒有主見,別人說吃什么就吃什么,別人說玩什么就玩兒什么,自己的舉動建立在別人的評價之上,很怕被嫌棄,降低自己心里才更安全;
2、 對別人的感受特別敏感
特別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生怕自己做了什么別人會不喜歡,越重視對方,越會擔(dān)心,導(dǎo)致做任何事情都小心翼翼,一個小錯誤也會懊惱很久;
3、 缺乏界限和原則
做任何事情都以取悅別人為目的,既守不住界限,允許別人在自己的生活里指手畫腳,又經(jīng)常突破別人的界限,渴望建立親密關(guān)系又常常因為別人不能滿足他們的期待而受傷;
4、 不敢發(fā)出請求,很難拒絕別人
害怕說不,不懂拒絕,被人占了便宜也會選擇默不作聲,擔(dān)心一旦拒絕,與別人的關(guān)系就會破裂,從來不敢表達(dá)自己的需求,很怕給別人添麻煩,擔(dān)心自己成為別人的負(fù)擔(dā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