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深圳男子王鵬販賣自養(yǎng)的鸚鵡,被當?shù)胤ㄔ阂苑欠ǔ鍪壅滟F、瀕危野生動物罪,一審判處有期徒刑5年,此案引發(fā)輿論強烈關注。
廣東深圳男子王鵬販賣自養(yǎng)的鸚鵡,被當?shù)胤ㄔ阂苑欠ǔ鍪壅滟F、瀕危野生動物罪,一審判處有期徒刑5年,此案引發(fā)輿論強烈關注。
從報道來看,網(wǎng)民的觀點針鋒相對。一種聲音認為,王鵬將兩只屬于受保護品種的鸚鵡出售,違法情形已經(jīng)構成,其對相關法規(guī)的不熟悉,不足以改變行為本身的犯法定性。而在另一種觀點看來,王鵬出于對鸚鵡的喜愛,飼養(yǎng)并進行繁殖,雖然出售給親朋好友,卻并不以牟利為目的,主觀上惡意較輕,客觀上也未對社會造成危害,一審的“頂格判決”量刑過重。
審判的事情交給法官,相信法律最終會給出一個公正的裁決。筆者關心的是,該案在野生保護動物的宣傳及對公民法制意識方面的影響。
抓鳥、掏鳥蛋,是很多人童年的記憶。當時是為了好玩,很多人長大后對此可能就習以為常了。但近年來,一起“大學生掏鳥案”卻讓公眾知道了,鳥窩不是說掏就能掏的,也不是只有大熊貓、金絲猴才是保護動物,掏鳥窩也會攤上大事。不知道是不是巧合,該案發(fā)生后,多地警方掀起了對捕鳥行為的整治,一張法網(wǎng)收繳了撲向鳥兒的一張張?zhí)炝_地網(wǎng),成為鳥兒的福音。
有“大學生掏鳥案”在前,王鵬賣鸚鵡獲罪好像就沒那么突兀與意外了。當事人以不知道該品種鸚鵡系野生保護動物為由為自己辯護,但司法講究的是以事實為依據(jù)、以法律為準繩,假如不知者能不定罪,那么,很多犯罪嫌疑人都可以將這當成自己的無罪辯護詞。法治猶如彈簧般伸縮,還有什么震懾力?
法律法規(guī)的約束力是面向全體公民的,很多條款我們可能不清楚,但無知不能太無畏,無知就要從一個個鮮活的案例中汲取教訓,讓自己變得有知,避免重蹈他人的覆轍。
竊以為,“賣鸚鵡獲刑”案是給全社會上的一堂法制教育課。爭議也是一種普法,在警示著公眾敬畏法規(guī),善待野生保護動物。
當然,除了公眾要主動接受普法宣傳外,進行普法的部門也應從這一個個案件反思,如何將普法工作做得更快速高效、更有針對性一些。不得不說的是,近年的多起此類案件發(fā)生后,往往只有網(wǎng)民在網(wǎng)絡上進行熱烈交鋒討論,官方幾乎沒有針對這樣的熱點事件,抓住機會進行普法。在網(wǎng)絡熱議當中,普法應該跟進,助推法治建設。
責任編輯:孟洋洋
關鍵詞